“我走后,把我埋在马兰……”这是他临终时的遗言同门证券,也是他对祖国深沉的承诺。
“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。”这是他一生的誓言,他用行动践行了这一承诺,至最后一刻。他的离世标志着中国科研界又失去了一位巨星,国家的科学殿堂失去了一位顶尖的科研人才。
这位科学巨匠便是林俊德。自称“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,就是进行核试验”的他,将一生献给了核事业和祖国。他的故事,是奋斗、奉献与坚守的真实写照。
林俊德于1938年出生在福建省永春县紫美村。与村名的诗意相对,他的家境并不富裕。家中有五个兄弟姐妹,父母是辛勤耕作的农民。家里贫困得几乎没有足够的钱供孩子们上学,林俊德从小就没有上学的机会。小学毕业后,他便回家帮父母干农活。虽然如此,他却始终怀有读书的渴望,随时随地都带着书看。邻里的人常见他手持书本,忍不住向林母说:“俊德这孩子要是能继续上学,该多好。”
展开剩余81%幸运很快降临。当地政府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助学金,林俊德因此重返校园。然而,厄运随之而来。高中一年级时,他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,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他的肩上。为了帮助母亲分担家务,他每周六下午都会步行十多公里的山路回家,帮母亲做农活,之后再徒步返回学校。林俊德笑着告诉母亲:“阿妈,你知道吗?只要回家,不用在学校吃饭,一顿饭能省下两毛五分钱呢!省一点也好,积少成多,弟弟妹妹的学费也能帮忙交一点。”
这种深知父母辛劳的举动,令母亲既心疼又安慰。
1955年,林俊德考上了浙江大学机械制造系。然而,高兴的同时,他也陷入了沉思,因为家里根本拿不出学费和路费。无奈之下,他一度决定放弃学业,甚至烧掉了大学录取通知书。母亲看到这一幕惊慌失措,连忙阻止,并安慰他说:“即便借钱,也一定要让你上学!”
不久,村支书和乡亲们得知此事,主动筹集了一部分钱帮助林俊德。村支书激动地说:“能考上浙大的学生,咱们村真是骄傲!这是全乡的荣光!”这笔资金对林俊德来说,真是雪中送炭。穿着草鞋、背着行李的林俊德同门证券,踏上了去浙大的旅程。为了省钱,他甚至连车票都不舍得买,一路赤脚奔跑。
虽然比原定开学日期迟到了几天,但系主任深知一个山村孩子能考上浙大实属不易,因此决定让他继续留学,并且为他争取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。刚入学时,由于没有新衣服换,他常常赤脚在校园里走,甚至进教室和图书馆也不穿鞋。为了省钱,他每逢周末都会悄悄去西湖边洗衣服,穿着单衣躲在草丛里看书,直到衣服干了才返回学校。尽管有同学嘲笑他,但也有不少人对他表示理解,并帮助他。
从那时起,林俊德下定决心,要用自己的一生报效祖国。1958年,大学三年级的林俊德和同学张文斌仅凭三周时间,制造出了一台急需的液压马达,这一成就令他们的名字传遍全国。
1960年,林俊德毕业后被分配到嘉兴中学当教师。然而,不久后他收到了返回浙大的电报,随后被调至国防科委工作。很快,他就进入了中国核试验研究的核心阵地——马兰基地。
林俊德的科研之路充满艰辛。在那个荒凉的沙漠中,水源苦涩,粮食短缺,实验条件简陋。但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,林俊德带领着一个仅有三人的小组,承担起了国家核试验冲击波测量仪的研制任务。面对一无所有的条件,林俊德没有退缩,而是带领团队艰苦奋斗,依靠有限的技术资料,废寝忘食地进行试验。他甚至多次亲身冒着核辐射的危险,前往核爆中心地带收集数据。
在核试验的每一次进展中,林俊德都全力以赴。终于,在1964年10月,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试爆,林俊德作为核心成员之一,亲自确认了爆炸的数据,确保了试验的成功。
此后,林俊德和他的团队,历经无数艰难困苦,成功研发了一系列核试验设备,并为中国核武器的不断壮大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。1967年,他与黄建琴结婚,两人为了国家的事业,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共享天伦之乐。
黄建琴,是林俊德的伴侣,也是科研路上的同行者。在马兰的艰苦环境中,她为林俊德生下了两个孩子,但由于工作的繁忙,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由家里人照顾。林俊德对孩子们的教育始终心有愧疚,尤其是对女儿林春,他曾对她说:“你是我们的第一个孩子,没能给你更好的教育,爸妈对不起你。”
林俊德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中,为国家的核事业贡献了一生。无论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的技术转型,还是从大气层试验到地下试验的切换,每一次挑战,他都带领团队迎难而上。
2012年,林俊德在西安办公室突感剧痛,后来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。即使病重,他仍然坚持工作。临终时,他要求将自己的最后时光都用来处理工作,交代清楚相关事宜。他将自己的一切安排妥当,甚至要求将自己安葬在马兰基地,继续为这片他热爱过的土地守护。
2012年5月31日,林俊德在病床上安详离世。黄建琴将林俊德的十万元抚恤金全数交给党组织,替他交纳党费,传递着他一生的精神和信念。
林俊德用一生的行动,诠释了“献了青春献终身,献了终身献子孙”的誓言。他的儿子林海晨,继承了父亲的事业,继续在部队从事科研工作。
林俊德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中,他的事迹感动着无数人,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祖国的科研事业。
发布于:天津市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